最新动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抗美援朝”,一个多年来反复被国人提起的名词,一个载入世界战争史的奇迹,一个美国人都不愿揭开的伤疤。
但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朝鲜战场上并不是中国对美国的单挑大战,美国操控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出兵议案,最终到达朝鲜战场的是由十六国组成的联合军队,还有近十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与后勤保障部队,这是一场对抗世界的战争。
更鲜为人知的是,1950年7月7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是否组建“联合国军”出兵朝鲜的第84号决议的会议上。
所有与会代表中,只有一个国家投出了弃权票,公开反对美国,反对安理会,而这个国家,竟然是——印度。
艰难独立后的外交抉择——对华友好
中国人对现代史上的印度一般没有什么好印象,这并不奇怪,自1962年印度出兵藏南,用子虚乌有的麦克马洪线伪造主权,意图吞并整个克什米尔,时至今日都还在我国西藏边境遥遥对峙,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中印的双边关系从未缓和过。
很少有人知道,印度在独立建国早期,对中国维持了十年的友好态度。
二战结束前夕,美苏英同盟国三巨头会晤,提前对战后的利益瓜分进行了磋商,彼时元气大伤的英国在台面上的话语权并不多,会晤最终得出的《雅尔塔协议》基本就是美苏之间的博弈产物。
《雅尔塔协定》中规定了战后列强利益的重新分配规划以及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的计划,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旧殖民拆分和轴心国占领区以及仆从国的重新拆分建国计划。
在分解英法等旧殖民列强的殖民地利益这一点上,美苏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因此在战后世界各地都掀起了独立浪潮。
在近代史上自1757年开始就被殖民,相比晚清都要更加屈辱的印度,正是趁着美苏肢解英法体系的东风,才得以成功在1947年实现独立,还被英国以拆分孟加拉和划定不合理印巴国界线等方式牵制着统一工作的落实。
自然而然地,独立后的印度,其领导人尼赫鲁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与同样在近代史上备受列强欺压的中国,尤其是共产党谋求同盟合作,中印两国在古代存在文化交流,彼此之间本就有一定的认同,在国家利益面前,为了应对战后飞速转变的局势,走到一起并不奇怪。
可以说在一开始,中印双方称得上是铁杆“盟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尼赫鲁亲自致电美国总统,请求由自己出面斡旋冲突,并通电联合国,重申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联合国决议的必要性,9月5日美军登陆后,尼赫鲁多次为周恩来总理向英美转达外交抗议,并谴责英美的无耻行径。
在朝鲜战争和美军借口打击朝鲜入侵中国这两件事上,尼赫鲁是绝对上心的,不仅仅只是声援那么简单。
在对外理念上,尼赫鲁的看法与周总理是颇为相似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有限地接受他国援助,不做任何大国的无脑附庸。
尼赫鲁还要更进一步,宣布接受友好合作交流但不接受国家结盟,尼赫鲁执政早期对华友好的战略,是基于中印之间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共同观念衍生出的决策,是一种既务实又有效的合理战略规划。
但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试图完全美苏两阵营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印度又是从何而来的底气,公然与美国对抗呢?
南亚巨头——两反对等于两支持
说起来印度是一个十分缺乏民族底蕴与国族认同的国家,因为在历史上,如果不是被英国殖民者强行撮合为同一块殖民地,印度始终都只是一个地区概念,而非统一国家。
无论是在政体、国力、军事力量,哪怕是国家稳定性层面上,印度在当时都算是一个草台班子,但这样一个草台班子,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南亚最大国家,美苏双方都不可忽视的地区性大国。
尼赫鲁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了印度自身的价值,美苏双方为了争取地缘政治利益,甚至能对冰岛之类的小国边角料进行大手笔援助,那么印度这样大体量的,且对周边小国存在文化影响的国家,就更有待价而沽的潜力了。
美国对朝鲜用兵的本质是构筑“亚洲防线”,遏制以中苏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在亚洲的意识形态扩张,扶持台湾地区和日本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这一点中国和苏联都看得很清楚,印度自然也不可能看不出来,尼赫鲁明白只要美国还想继续铺设自己的亚洲战略,那么在东亚方向上已经接近失败的局面下(蒋介石败退台湾),美国必然不会放手印度,让印度这个亚洲第二大国家也倒向苏联,所以他屡次靠着印度自身的政治重要性,逼迫美国退步,同时和苏联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引诱美苏双方加大对印投入。
在台面上,印度对美苏两方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反对态度,提出不结盟运动口号,与埃及共同拉近各中立国家,尽可能形成了一股不同于美苏两方的第三势力,在台面下则对美苏的援助基本上照单全收。
而因为印度的重要性,尼赫鲁只要接受一次援助,就能立刻吃双份,例如之后在1953年印度粮食歉收,苏联援助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小麦,美国立刻就跟上了一亿美元的低息贷款,靠着骑墙,尼赫鲁让印度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和苏联难道就任由印度这样左右逢源吗?
他们确实不想,但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政治和军事的竞争,同时还是意识形态之争,印度拉拢中立国家搞不结盟运动的做法,恰恰击中了美苏的软肋,为了彰显各自的意识形态优越,双方都想避免率先作出那种显得己方缺乏包容性的行为。
另一方面,印度的地理位置实在重要,阿富汗又穷又破,都能因为其中亚走廊的地理条件,招致美苏两国的亲自出兵争抢,印度这样一个还具备大国潜质的国家,美苏双方都不想把它推到对立面。
甚至,为了拉拢印度,或者说让印度能保持中立,美苏还能联手为印度博取利益……这不是孤例,日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也是美苏联手震慑英法,为埃及出钱出力建设国家。
这也就不奇怪,1950年印度为什么会对着美国那么硬气了。
三度介入——朝战前后的斡旋者
印度介入朝鲜一事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与中国继续缔结友好关系,实际上南北朝鲜的统一也涉及印度自身的利益。
维护朝鲜的统一,是彰显印度政治实力的绝好机会,一旦斡旋成功,南北朝鲜统一,印度的形象将被拔高到一个宛如第三世界领袖的层次,尼赫鲁本人也将达到个人声望的顶点,最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印度并不需要付出实际的投入,只是介入政治博弈而已。
可以说印度的斡旋贯穿了整场抗美援朝战争。
一开始,在安理会上投下了弃权票后,尼赫鲁又很硬气地谴责了英美代表,并宣布“印度的士兵只会用来维护印度的领土”,坚决拒绝出兵协助“联合国军”。
当然这最多只会让美国不爽,却不会伤到美国分毫,毕竟朝鲜战场上美军是“联合国军”的绝对主力,来自他国的军队究竟有没有,战斗力强不强,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值得美军特别在意的事情(后来体会到南韩伪军对军队组织度的破坏后才开始反思)。
仁川登陆后“联合国军”快速推进,于1950年10月3日,正式跨过38线,很快袭扰到了中国边境的松花江,感到胜利在望的美国立刻授意李承晚为首的伪政府组件联合国朝鲜统一和复兴委员会。
尼赫鲁立即表达了强烈反对,呼吁停止战争,让朝鲜半岛以朝鲜半岛内部的对话来解决争端,目的主要是让美国撤销对朝鲜的控制,根底还是呼吁“独立自主”,当然美国根本不会听。
谁也没想到,12月6日,志愿军表现出了震惊世界的战斗力,一路连战连捷,将“联合国军”打得节节败退,一败涂地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甚至开始考虑出动核武器,东亚小小半岛上局部战争,俨然要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是核战争的导火索,这让苏联都紧张了起来。
12月9日,印度二度向联合国申请斡旋朝鲜冲突,这次他联合了埃及、缅甸、约旦等十三个中立国,联合提起了议案,希望联合国组建一个包括时任联合国主席在内的和平停火委员会,在呼吁志愿军不要打过三八线的同时,还强调必须将“非法政权”台湾驱逐出“联合国军”,驱逐出联合国。
我国表现出了一贯的和平理念,接受了以印度为首的斡旋,率先接受了停战建议,对美国摆出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谈的姿态,但是美国丝毫没有停火的想法,杜鲁门随后签发了第二次动员征兵命令,意图发起全面战争。
1951年1月17日,美国试图再次操控安理会,将中国列为“侵略国”,要求联合国对中国实行最严厉的封锁。又是尼赫鲁为中国作证,提交关键证据,在会议上带头反对并号召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才惊险地以四票之差让中国免于被封锁的命运。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中国欠了印度极大的人情。
之后在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又一次大获全胜,直接将美军打得龟缩回37线附近,打进汉城(今首尔),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志愿军强大的战力。
事实证明,一切谈判最终基于拳头的大小,在吃了足够多的亏后,美国终于开始考虑与中国正式进行谈判。
于是印度第三次介入斡旋,在联合国提出了一个新议案,除了老意见以外,还增设了“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将朝鲜问题交由朝鲜民族自己解决”等条目,引得与会各国代表的一致喝彩,甚至连美国的驻联合国代表都在听完印方发言后投下了赞成票。
但美国并不是一个有信誉的国家,议案通过后美国国会又迅速反悔,撕毁了协议,继续增兵与志愿军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直到1953年,才最终在印度代表的调停与见证下,接受了停战协议。
紧跟中国脚步——对华友好甚至学习中国政策
二战后是全世界都在退出殖民,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但其中偏偏有一个异类葡萄牙,坚决拒绝放弃殖民地。
而葡萄牙不肯放弃殖民地的理由也很奇葩,那就是没有理由,彼时葡萄牙是西欧最穷国,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根本支撑不了海外军队维护殖民地利益,在六十年代,葡萄牙都已经无法从澳门收到税了,其他的边角料殖民地也都进入了自治模式,名存实亡。
但“名”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国家主权的破坏,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有一块极小的领土被葡萄牙抢走,那便是果阿。
随着尼赫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声望不断拔高,加之美苏两方都在不断加大对印筹码,印度在五十年代后期进入了一个鼎盛状态,尼赫鲁也成功靠着民族主义塑造了印度的统一国族认同,此时,果阿问题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主权问题了。
当时印度人都希望国家直接出兵果阿,把土地从葡萄牙人手中抢回来,但尼赫鲁却保持了相当的克制,他在发言中称,要学习中国,以中国的强大,想要武力收回澳门只是举手之劳,但是中国依然将澳门问题摆在和平协商层面上,这种大国风范和理智的政治眼光是印度必须学习的。
除此之外,尼赫鲁还跟着中国学习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铺开了印度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虽然日后印度的工业化始终不完善,果阿最终还是因为葡萄牙方面的傲慢而走向了战争,但不得不承认,在50年代这个阶段,印度对中国的友好和虚心学习的态度是十分真实深刻的。
结语:国家关系从不简单
说了这么多,肯定会有人好奇,为什么中印关系在1962年后急转直下了呢?
这一方面是印度在美苏两方的吹捧中膨胀了,另一方面则是尼赫鲁玩弄民族主义被反噬的结果。
果阿战争是1961年打响的,当时苏联和美国都对印度表示了全力的支持,战争因为葡萄牙的虚弱最终在36小时内就完全结束了,这场战争的顺利与美苏的支持让尼赫鲁错误地认为,印度真的有实力在世界政坛指手画脚了。
此外,尼赫鲁在上台初期就鼓吹过藏南领土的统一,当时控制中国的还是蒋介石政权,日后新中国成立,这段往事也就暂时翻篇了,但是在民间,“收复藏南”的呼声却从此种下了种子。
尼赫鲁的对华友好政策也包含了一部分想要通过外交,和平获得藏南地区的想法在内,但在果阿战争后,印度民族主义过分高涨,民意裹挟着他,作出了不理智的决定。
战争结束后,尼赫鲁又被民族主义反噬,失去权力,遭受过大打击,1964年便逝世,他的继任者们利用它的死和战争的结果不断渲染对中仇恨巩固自己的统治正当性,中印关系最终走向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恶劣模式。
国家关系从来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人格化某个国家,忽视其内部的政治权力交锋,单纯地以人际关系比喻国家关系,那可就太天真了。
发布于:天津市